沐鸣娱乐


        海宁把城市基层党建做到“家”(推动城市基层党建)

        海宁作为中组部城市基层党建联系示范点 ,创新打造“潮城·红色一(e)家”品牌(“红色”即坚持党建引领,“一”即体现系统集成 ,“e”即着眼数字赋能 ,“家”即彰显温馨和谐),形成了以高品质党建推动高效能治理的良好局面 。

        海宁把城市基层党建做到“家”(推动城市基层党建)海宁把城市基层党建做到“家”(推动城市基层党建)

        强化“家”的理念

        让城市治理从“单兵作战”向“协同善治”转变

        聚焦街道党委轴心作用的有效发挥 ,以“家”的理念将城市各类资源主体在街道社区党组织的统筹领导下变得更加密切、更为高效。健全“1 N”制度体系。出台新时代城市基层党建工作“1 17”一揽子文件 ,构建街道社区、驻在单位、联系共建部门上下联动、左右协同的制度机制。创设“实体化”共建清单。深化推进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工作机制,加强需求侧与供给侧良性互动,形成实体化共建项目清单,并跟踪推进落实。去年主城区两个核心街道16家驻在单位主动认领“开放共享停车”等共建项目27个,近百家市级部门为结对社区办结实事项目157个。深化“下考上”评价机制 。修订《海宁市基层党建积分制管理办法》 ,将城市基层党建纳入机关部门单位目标责任制考核,并把赋分权重提升至20%,每季度对共建单位工作情况进行评议打分 ,推动“基层吹哨、部门报到”。

        海宁把城市基层党建做到“家”(推动城市基层党建)海宁把城市基层党建做到“家”(推动城市基层党建)

        创新“家”的覆盖

        让城市治理从“重点布局”向“全域覆盖”转变

        完善组织架构 ,努力让城市各个领域 、各个业态均能实现组织和工作有效覆盖 。做到:街区有联盟,建立覆盖17个街区的“七彩联盟”综合党委 ,出台小个专领域《非公党建地方标准》;商圈有党委,成立商圈楼宇综合党委和“红领双创”组织,创新打造“五圈共融工作法”;楼宇有支部,在主城区62幢楼宇中建立党支部;区域有站点,创新推进基层治理联动工作站建设,同步组建“红四联”党支部 ,统筹街道社区、“四个平台”等下沉力量 ,将“最多跑一地”改革成果推向服务群众最前沿;小区有网格,出台“五优五好”小区党建规范,划分2539个以小区楼幢为治理单元的微网格,并联动220个物业小区建立“小区党建会客厅” 。

        海宁把城市基层党建做到“家”(推动城市基层党建)

        凝聚“家”的力量

        让城市治理从“体内循环”向“全民参与”转变

        社区干部“全岗通”办事,每天由2-3名专职工作者值岗受理群众诉求,其他人员下网格开展民生服务等工作。社会组织“项目化”支撑,加强社会组织扶持力度 ,海宁爱心联盟综合党委吸纳155家单位 、2300多名党员,先后组织开展“121爱回家”“反诈同行”等特色服务项目60多个。单位人员“双服务”作为,以“五双”机制深化推进“一编三定”工作,1.7万余名在职在编党员、干部到居住地和成长地开展“两地双服务”。居民群众“家门口”奉献,培育扩大志愿者队伍,全市志愿者从2017年的10万余名,壮大到目前的16.2万余名 ,去年累计服务时长97.5万余小时。

        海宁把城市基层党建做到“家”(推动城市基层党建)

        体现“家”的成效

        让城市治理从“传统作业”向“高效智治”转变

        建好数字“驾驶舱”,贯彻整体智治理念 ,数字化赋能“网格连心、组团服务” ,产业经济、民生服务、智慧党建等7个版块已落地见效。率先开发“云证通”数据共享平台,实现群众办事“一码提交材料” 。在浙里办APP海宁站开设“不见面办理”专栏,提升“互联网 政务服务”应用水平。用好社区“微嘉园” ,全面推广“微嘉园”平台 ,创新启动“微嘉园·平安福利购” ,通过“积分兑换”提升使用度和活跃度 。开通“爱心直播间”,发布社区建设和居民群众现实需求,发动居民通过网络参与“家门口”的治理。推行民情“二维码” ,社区干部扫码即可知晓每家每户的基本情况、居民群众的问题诉求 ,及时就相关问题在线上答复并接受办理情况评价 ,推动实现“干部多跑路,居民少跑腿” 。

        海宁把城市基层党建做到“家”(推动城市基层党建)

        来源:中共海宁市委组织部

        通讯员:张红

        编辑:邹姗琳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