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鸣娱乐


        济南高新区以人事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教师编制“铁饭碗”封存之后

        济南高新区以人事制度改革为突破口,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教师编制“铁饭碗”封存之后

        济南高新区东城逸家中学师生共同参加趣味运动会。 (学校供图)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典型经验

        3年前 ,刚刚考取济南高新区教师编制的刘月婷,赶上了该区的一个重大变化:封存教师编制 ,实施全员聘任。刘月婷丢下了传统的教师编制“铁饭碗”,成为当年首批签字加入这项改革的1700名教师中的一员 。3年时间转瞬即逝,如今,在该区章锦小学任教的刘月婷实现了个人专业成长的飞跃:不仅获评济南市优秀教师 ,还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名师工作室。“我们看似丢下了‘铁饭碗’,但只要敢拼敢干 ,就能捧起人生的‘金饭碗’。”刘月婷说 。

        济南高新区教育系统的这项改革 ,以人事制度改革为突破口 ,全面开启了教育体制机制改革 ,打破编制“紧箍”,推动“管办评”分离,推行教师职级晋升积分制破解职称评审难 ,调试教育评价“指挥棒”破解“五唯”难题,从“教育管理”走向“教育治理”,相关经验入选山东省基础教育改革典型案例。

        济南高新区的改革到底为当地教育发展带来了什么?又面临怎样的挑战和机遇 ?

        打开“禁锢”——

        封存编制,全员聘任

        在2019年的济南市初中学考中 ,遥墙中学摘掉了过去落后的帽子 ,学生平均成绩比上一年提高了33.14分,实现了历史性突破。更让人欣喜的是,该校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得到了全面提升 。

        是什么激发了教师们的干劲?“以前是熬时间 ,现在是抢时间。”济南高新区遥墙中学教师梁洪娟说 ,过去干多干少、干好干坏都一样,收入多少主要靠熬年限和评职称 ,但改革后实现了优绩优酬、多劳多得 ,让她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2017年秋季学期开学前一周的经历,在济南高新区教师的脑海里留下了极深的印象。那一周,全区中小学纷纷召开全体教师大会,《济南高新区教育系统岗位聘任管理办法(试行)》等3个改革文件开始密集下发 、解读 ,其中最大变化是“封存编制 、全员聘任”。全区每一名教师都要对是否加入这场改革投上自己的一票。学校是否加入这场改革,教师自愿申请比例是否达到80%是条“硬杠杠”。

        为什么要封存编制 、全员聘任?济南高新区教育体育局局长方奎明表示,在原有管理体制下,对教师实行的是“身份管理”,教师拿的基本是“铁工资” ,绩效分配时也存在“平均主义”“大锅饭”现象,导致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很难体现多劳多得 、优劳优酬。同时 ,由于编制的制约 ,教师人员流动性不足,教育均衡发展受限,也不利于改变高新区此前农村薄弱学校多 、师资薄弱 、教育质量提升难等问题得到解决。

        当年 ,济南高新区共有34所学校,其中33所学校达到要求,加入改革。唯有长清湖实验学校因教师自愿申请加入聘任体系的比例低于80%,成为当年该区唯一保持过去体制的学校。然而 ,经过近两年的观察后,2019年8月,该校全体教师自愿递交了申请书,加入新的聘任体系。至此,济南高新区2300余名教师实现了全员“岗位聘任” 。

        “全员聘任下 ,校长、教师不再拿原来的‘铁工资’ ,而是以实际业绩论英雄。”方奎明说。这次改革构建了一种新型管理体系,实行全员聘用、竞争上岗、绩效考核,同时 ,根据教育发展需要,及时引进优秀教育人才 ,实行人员“能进能出 ,能上能下”,破解了编制制约等问题。

        同时,编制壁垒打破后,“学校人”不存在了 ,只有“系统人” ,教师由全区统一调配、统一安排,学校与教职工“双向选择”。

        与岗位管理相对应的是薪酬体系的变革。“我们建立了干部与教师相对独立的绩效体系,目的在于体现正向激励。”济南高新区教体局组织人事负责人姜汉明介绍,在制度设计上有校长岗位绩效工资、管理团队绩效工资和教师岗位绩效工资 ,3种绩效工资相对独立 。其中,副校长与中层干部执行的是管理团队绩效工资,教师执行的是生均绩效工资标准 。“从制度设计上鼓励干部兼课,鼓励有能力的教师从事一线教学。如果管理干部(校长除外)不从事一线教学,原则上他们的绩效工资收入将低于教师的绩效工资收入,有力调动了一线教师的积极性。”姜汉明说。

        改革以来 ,老师们表现出来的干劲,济南高新区第二实验学校校长王昌淮都看在眼里:有的教师身兼数职,工作量比过去大了一倍 ,但干劲却比过去更足了 ,因为多劳多得,教师的付出得到了有效体现 。

        作为学校管理者 ,王昌淮还切身体会到,政策落地的时效性比过去提高了不少 ,只要政策有利于学校发展,就能很快落地。“比如对‘弹性作业’‘小组合作探究’等方法,以前老师们虽然认为是好方法 ,但在执行上往往打折扣。现在,不用敦促 ,老师们都能自觉执行,而且想尽办法改良。有时校长没有想到的,老师们都能主动建言献策。”王昌淮说。

        必须“破局”——

        捆绑评价 ,主动作为

        为什么改?这是济南高新区教育改革之初被追问最多的问题 。

        “一方面 ,我们面临着全区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问题;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了现行教育体制的诸多壁垒,比如教育行政部门管得多 、管得死 ,重行政 、轻服务,教师职称评审困扰等,要实现教育质量的快速提升,我们必须破局 。”方奎明说。

        “改革首先厘清的是政府与学校的关系。”方奎明认为,“传统的政府与学校的关系是上下级管控关系,学校自主权很少,这就像管控型的父母与孩子  ,父母对孩子的衣食住行都要‘管’,操心多 ,但教育效果却往往不尽如人意。”

        改革后,济南高新区政府与学校双方的关系不再是上下级的从属关系 ,而是类似一种买卖双方的市场关系 ,政府出资购买学校的教育服务,出资额的多少取决于学校提供的教育品质。具体来说就是按照学校培养学生的数量、质量及社会满意度等要素,以不同标准 ,按生均的方式向学校拨付薪酬包。学校收到薪酬包后,再按岗位进行二次分配。

        在这一新体制下 ,学校内部的分配 ,无论是校长还是教师,都按岗拿薪,并与学校进行捆绑评价——学校评价优秀,校长就优秀 ,教师的优秀比例也会高。每个学校校长在竞争上岗时,都要按照评价体系 ,根据学校实际 ,提出自己的六年工作规划和三年工作计划。其中三年工作计划将明确到具体的工作目标任务 ,并作为考核指标 。在此基础上,每学年末 ,教育行政部门将对照学校指标进行考核,学校考核的结果即为校长的考核结果。

        同时,学校考核结果既影响教职工的评优比例,也关系教职工的绩效收入。比如,学校考核优秀 ,则教职工区级优秀比例为20% ,校级优秀比例也是20% ;如学校考核合格 ,则教职工区级优秀比例为15% ,校级优秀比例也是15%;如学校考核基本合格 ,则优秀比例直接降到5%。此外 ,学校考核优秀时,生均绩效工资标准比考核合格的也要高 。

        此外,在改革方案制定中 ,原先教师的职称评审困扰也得到了充分考虑:教师职级晋升实行积分制,不受名额限制,达到相应的积分,便可晋升一个薪级 ;对于有突出贡献的人才 ,在正常考核的基础上可另行加分 ,破解了传统教师职称评聘中难以量化、岗位受限等问题,打破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天花板”。

        “区里对学校实施一体化捆绑评价后,无论是校长还是教师,都按岗拿薪 ,并与学校教育质量捆绑,谁要拖后腿,不是校长一个人不乐意,而是大家都不乐意 ,老师们也自然都更加积极努力了。”济南高新区第一实验学校校长常宝亭说 。

        破解“五唯”——

        聚焦学生,全面发展

        在改革步步深入的同时 ,随之而来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改革,也成为济南高新区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以来备受关注的问题 。

        “我们以教育教学评价改革来引导育人模式转变,力求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尤其是克服‘五唯’问题,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方奎明介绍。

        在教师层面 ,济南高新区把教书育人作为评价核心,在学校层面,把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作为评价重点。与岗位聘任管理体系相配套,济南高新区建立了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一体化考核评价体系 。

        姜汉明介绍,在这套评价体系中,以满分100分计 ,包括学业发展水平、家长满意度 、学生满意度等组成的“关键指标”占40分;学生品德发展水平 、综合素养 、课程建设等组成的“特色指标”占30分 ;学校党建工作、教师队伍建设、日常管理等组成的“辅助指标”占30分。此外,还设置了“否决指标”,比如学校一旦发生重大安全责任事故,就会直接得“差评”。

        方奎明介绍,改革后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既涵盖了党和国家对教育工作的要求,也包括社会对教育的期许,同时 ,更侧重对学校的发展性评价,引导学校自己跟自己比,鼓励学校自我分析 、自我研究、自我改进,给学校自主发展留出了足够空间 。

        “新的评价体系就像一根‘指挥棒’,倒逼学校从单纯追求分数,转到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上来。”济南高新区丰奥嘉园小学校长王希锋告诉记者 ,“改革以来,学校从管理到教育教学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学校管理上,改革以前主要是约束强制性的管理模式,给教师安排工作主要靠行政手段 ;而改革后 ,教师干得多干得好,薪资晋级等各方面都有体现,教师的积极性高了 ,学校管理职能顺势转变为支招服务型管理模式 。”

        为此,丰奥嘉园小学还制定了教师专业成长三年规划,从专家引领、外出培训、平台展示 、经费支持、后勤服务等各方面,为教师提供成长支持。该校教师还集体教研为学生“量身定制”题组 ,小而精、针对性强,不仅减轻了学生负担 ,还提高了学习效率,逐步走向“书包减重 、作业减负 、课堂增效”。

        这所过去名不见经传的小学校,一批青年教师很快开始崭露锋芒,教龄不足7年的张军芳老师 ,在全国教学研讨会上作经验分享、展示研讨课,研究论文、教学设计、教学实录等发表在教育教学权威期刊上。学校也荣获2019年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山东省文明校园等。

        走上“快车道”——

        从“后进生”到“学优生”

        随着改革的持续深化,济南高新区学校办学自主权不断增加 ,学校的办学特色更加明显 ,全区教育走上了“快车道”,发生了新变化,逐步形成了教育行政部门 、学校、社会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教育治理格局 ,全区教育在全市逐步从“后进生”迈入“学优生”序列。

        2017年建校的济南高新区东城逸家中学,也是该区首批加入改革序列的学校之一 。“借着高新区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东风,从建校之初 ,我们就以最高标准去打造这所学校。”东城逸家中学校长王晶说。该校在教育个别化、施教精准化和家校协作化等多个方面,都进行了积极探索,并立足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打造了包括人文科学、国际理解、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6个板块的整体课程架构 。同时,探索更紧密的家校合作新模式,组织家长参与教育教学保障、改革、规划等工作 ,定期召开学校发展重大事项家长通报会,建立了畅通的多元交流沟通渠道,分专题、分层次、分节点召开不同类型的家长会,促进家校共育。在2019年度的全区第三方教育系统社情民意调查中,该校获得了3个“100%”,即家长满意度100% 、教师满意度100%和综合评价100% 。这也是该校连续两年保持这样的好誉度 。

        在济南高新区 ,东城逸家中学的快速发展并非个例 。改革实施以来,一批学校正在蓬勃发展 ,济南高新区教育一年一个新台阶,教育发展质量持续提升。初中学业水平由改革前的全市末位,提升至2019年全市前三。学生综合素质和教师专业化能力也实现了双提高 。

        改革成果也惠及更多群众。济南高新区在全市率先开展中午配餐、延时服务、校长接待日、家长大讲堂等一系列方便家长的教育服务项目。学前教育公益普惠率持续提升 ,全区学前普惠率由46%提高到91.84%,位列全市第二,实现历史性突破。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校服全免费 ,农村学校校车全覆盖 ,家长对高新区教育的认可度持续提升,从改革之前的46% ,提升到了100%。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探索实施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2.0版 ,进一步深化区管校聘改革,促进校际交流合作,持续激发发展活力,不断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走特色发展、内涵提升、打造品牌之路。”方奎明说 。


        来源 | 中国教育报

        作者 | 本报记者 魏海政 通讯员 王磊 朱士娟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