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鸣娱乐


        干货丨中小学教师教科研论文写作的方法与路径(教科研论文撰写)

        干货丨中小学教师教科研论文写作的方法与路径(教科研论文撰写)

        来源丨《新课程评论》

        作者李如密,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全国现代教学艺术研究会副理事长

        01

        “教学即研究,研究即教学”

        中小学教师的天职是教育教学,但是“新课改”以来,“教师即研究者”的观念逐渐得到教育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认可。这个观念或者理念是如何产生的?对于教师的发展意味着什么呢 ?

        “教师即研究者”是英国著名学者斯腾豪斯(L.Stenhouse)首先提出来的 。新课改以来,这一理念得到广泛传播,影响深入。

        但也有部分教师对此想不通,教育教学问题已有众多的专业研究者,为什么还要提倡教师成为研究者?这是因为教育教学专家研究的是教育教学的“通理” ,对教师理解和认识教育教学活动及其规律是有帮助的。但是教师在具体教育情境中遇到的情况非常复杂 ,只靠“通理”是远远不够的 。

        这就是所谓教育教学理论在实践中常令教师有“不解渴”之感的现象,所以还要教师的亲身参与研究来弥补。

        另有部分教师认为 ,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已经非常繁重了,为什么还要增加研究的任务 ?其实 ,倡导研究正是为了帮助教师专业发展 ,更加举重若轻地进行教育教学。

        所以,倡导教师进行教科研,不是“另加”的问题,而是“合一”的问题。当教科研不再是教师额外的负担,而是教学即研究 、研究即教学的时候,教师的教学工作就不再是单纯重复了 ,就会发现教育教学的乐趣,自己的人生价值就会增值 ,事业发展会如虎添翼,也就无所谓“职业倦怠”了 。

        正如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 :“如果你想让老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无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位教师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教师通过教科研写作如何提升教育质量?又如何让自身得到成长呢?

        教师的教科研写作对教育质量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不能仅靠教师的责任 、热情、奉献 、勤勤恳恳 、任劳任怨等 ,而应该靠教科研成果及教育认识进步的支撑。按照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开展工作 ,才能卓有成效地达成教书育人的目标 。

        同时,教科研写作对教师的成长起着助推的作用。比如 ,教科研写作可以有效锻炼教师的思维能力。教育教学问题不能停留在表面认识,而需要深刻的思维,只有思考问题深入了 ,才能洞见问题的本质所在,找准引发问题的深层原因,把握解决问题的关键之处。

        教科研写作最忌对问题进行常规性分析,它需要研究者另辟蹊径,创新思维,陈言务去,找到更好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策略 。

        02

        并非“拣到篮里就是菜”

        中小学教师进行教科研写作,首先要面对的问题是从何处下手 ,也即选什么问题进行研究。这肯定涉及问题意识、问题确定和问题选择。那么,写作如何开始?问题如何确定呢?

        教科研写作是对教科研成果的表达,所以理应先有研究,再有写作 ,研究是第一位的,写作是第二位的。否则 ,就会陷入“为写作而写作”的怪圈。

        如果研究的道理尚不明白,就直接进行写作技巧的培训,无疑是急于求成、舍本逐末。与其急于着手写作,不如先来悟透研究之道 。即便进行研究 ,也不是“拣到篮里就是菜”,随便抓过一个题目就研究 。

        一般来说,研究是从问题开始的。好的研究首先是发现了一个有意义的问题 ,或者是有趣味的问题,也是自己有能力研究的问题 。这个问题的解决 ,必须有益于自己学生的成长、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

        什么样的问题比较适合中小学教师研究 ?

        一般来说,中小学教师教科研的问题不宜太大,尽量不使用“大词”进行宏观叙事,什么“世纪展望”“全景透视”“未来已来”之类的 。而是尽量将问题加以限制,使之成为一篇论文可以讨论的问题 、能够把握的问题 、有望获得解决的问题。尽量赋予所研究的问题一个新巧的思考角度,这样才不至于人云亦云,才能够有所创新,给人以启示 。

        发现问题的乐趣、独立思考的乐趣、探索有得的乐趣,是对真正从事教科研的教师的最好的“奖励” 。那些只得教科研之累 、之苦的教师 ,多是因为没有参透教科研之道 ,将教科研视为畏途的人。通过教科研选题,可以逐渐成就教师在研究方面的“慧眼” ,发现更多有趣味、有意义的研究问题 ,从而进入乐此不疲的境界。

        03

        标题要准确、简洁、醒目 、富有启发性

        人们常说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现在很多中小学教师并不会写论文的标题,要么很宽泛,要么过于诗意化 。其实,论文题目的确定应该是非常费心,也非常重要的环节,甚至可以说,题目定好了,整个文章的思路就出来了。论文题目的确定要避免哪些误区?什么样的论文题目才是好的?

        论文的标题是很重要的,但它毕竟是对内容的概括性表达 ,所应遵循的重要原则就是“文题相符”。

        有两种倾向是不足取的:

        一是题目随便起。就像本来是一个内涵不错的人,却极不修边幅,给人比较差的“第一印象”,从而失去非常珍贵的发展机会 。

        二是过于雕琢题目。就像非常虚荣的人 ,只靠涂脂抹粉、奇装异服来吸引人的目光 ,却没有足够的内涵留住人们的注意 。网络上就有不少“标题党”,文章题目虚张声势,初来尚具有一定诱惑力,但让人上当多了,就只能招人厌恶。所以相比之下,还是“文题相符”更能得到读者的信赖。

        当然 ,在文题相符的原则下 ,将教科研论文的题目推敲一下,使之更加准确 、简洁、醒目、富有启发性,还是很有必要的。所谓准确,就是题目能够涵括论文的内容,不至于使人误读而生歧义 。所谓简洁,就是题目尽可能将关键信息突出示人 ,而不是让读者如坠云雾 ,猜测不透“你的心意”。所谓醒目 ,就是所拟题目牢牢把握住读者的需要 ,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和思想共鸣 。

        教师如果在具体写作过程中 ,时常将自己换位成读者 ,反问自己一些与此相关的问题 ,显然有助于论文题目的拟定。如自己的论文题目准确吗?若被别人误读不委屈吧?论文题目简洁吗 ?不会让不重要的信息喧宾夺主吧?论文题目醒目吗?不会被人以为是老生常谈而忽略过去吧 ?论文题目富有启发吗?能引发别人对问题的思维参与积极性吗?这些问题回答如果都是肯定的,说明题目大致可以了 。

        如果回答部分或全部是否定的,那就需要做一定的修改甚至直接换掉题目了。

        04

        日常经验提升为理论的基本路径

        对于中小学教师而言,在论文写作方面比较薄弱的可能就是如何联系教育理论 ,如何将自己的日常教育教学经验提升为理论 ,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

        中小学教师的教科研论文常被评为理论性不强,我认为这是其特点,不是什么大缺点。因为这与中小学教师教科研的特殊定位有关,其论文根本就不需要也不应该拿专业理论工作者的论文标尺来衡量 。

        当然这也并非认为中小学教师的教科研论文就不需要理论 。常见的误区是直接拿教育教学理论的词句来装饰门面 ,貌似“高大上”,实则“四不像”。中小学教师教科研论文的生命力不在时髦晦涩的理论词句,而在扎根于教育教学实践的沃土之中。

        中小学教师教科研论文理论水平的提升是有前提的,这就是教科研人员对理论的尊重和追求 。理论是有力量的,但常遭歧视 。有些声音就不怎么理性 :如理论算什么 ,能解决什么问题 ,说得好听不如干得漂亮 ,等等。同时 ,研究者对教育教学问题确实进行了根本性的、原则性的思考,并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和特色。

        从日常教育教学经验提升为理论,大致有哪些路径?

        教师的教科研论文写作由经验到理论的提升有三种基本路径:

        一是由个别到一般。教师的教育教学经验可能是个别的,但里面含有一般性的因素 ,将之概括提炼出来 ,即上升为理论 。

        二是由偶然到必然 。教师的教育教学经验或许是在偶然性教育事件中触发的,但反映了某些必然性的规律 ,将之总结升华出来,便成为理论。

        三是由描述到概念。教师的教育教学经验是可描述的状态 ,但未必清晰,其中能够达成共识的东西 ,用概念界定的方式表达出来,即形成理论  。当然 ,有许多时候,几种路径是综合在一起的 ,无法分得十分清楚。

        05

        构思是论文写作的关键环节

        论文的写作有一定的规范性 ,或者说有一定的章法,不能随心所欲,不能有太多个性化的表达 。论文写作的章法究竟是什么?是否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论文写作有一定的规范性,比如在基本格式上必须有题目、作者 、摘要、关键词、正文 、参考文献等部分 ,其中论文的摘要要把研究的最重要的贡献呈现出来,正文部分会因论文类型不同而稍有差异 ,参考文献的著录要遵循一定的学术规范等 。这些都是必须要遵循的,共同的要素多了,可能就会形成所谓论文的“样式”。

        但尽管如此,也不是完全杜绝个性化的表达,比如论文的观点就一定是个性化的,论文的文字表达也可以有自己的风格。为避免论文的规范性产生负面的效应,我们永远不应以“制式的服饰”掩盖“空洞的思想”。

        怎样构思一篇论文 ?有可以借鉴的模式吗 ?

        构思是论文写作的关键环节 ,它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论文的成功与否。但并不是所有的研究者都重视构思 。论文的构思是个复杂的过程 ,这里只是谈些具体的想法。

        一是从理论问题出发的研究论文之构思。从阅读中发现理论问题,包括理论空白问题和理论发展问题 。理论空白问题 ,是指从来无人涉及的理论问题,此类问题无论能否得到合理解决 ,作为问题本身都是非常有价值的。

        理论发展问题,指已有理论问题在新的条件下需要更新 、修补 、发展、超越,这类问题要考虑新的条件因素所起的关键作用。理论问题的提出需要敏锐的学术眼光和富有担当的学术勇气 。

        二是从实践问题出发的研究论文之构思。从实践中发现阻碍着教育教学发展的问题,如,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深层矛盾怎么解决 ?核心素养怎样在学科课堂上体现 ?实践创造问题,是指创造性地解决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有许多教育教学的进步都是实践突破的,因为你在教科书中根本找不到这些问题的解决办法 。

        实践优化问题 ,是指有些教育教学问题虽然已有一定的解决办法,但一直少慢差费,效果不能令人满意,就完全可以在实践探索中广开思路 ,寻找更加优化的策略。

        作为教育研究与论文写作方面的大行家 ,能否结合自己的论文写作经验 ,谈谈一般是如何构思一篇论文的?是否有自己独特的论文写作方法或者说秘诀?

        大行家实不敢当,我只是比较喜欢研究与写作而已。说到构思文章,我是这样做的。为了谈得具体点,就以我在《教育研究》1995年第9期上发表的论文《教学风格综合分类的理论探讨》为例吧。问题是:如何对教学风格进行合理的分类 ?

        当时构思的具体思维路线如下:这个问题的研究价值何在呢?国内外教学风格分类已有的研究是怎样的呢?存在哪些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呢?在讨论的基础上我提出对教学风格进行综合分类的设想 ,并分析了这种设想的可能优点。

        然后根据这种设想将教学风格分成适应性教学风格和主体性教学风格。适应性教学风格再分为学科性教学风格和学段性教学风格。主体性教学风格再分为单一性教学风格和综合性教学风格。单一性教学风格分为六组十二种,综合性教学风格分为中间型教学风格和浑融性教学风格  。

        对每一种具体的教学风格都进行了相应的特点描述 。这篇论文因为构思时间较长,所以写作起来就有一种“顺畅感” ,发表以后产生的影响也比较大一些。

        我虽然已公开发表了三百多篇学术论文,出版过十余本著作,但实在谈不上有什么写作秘诀。因为在我看来,任何人都在自己的论著中公开了或隐含着个人的写作方法,都是可以观察、分析、学习和批判的 ,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秘传的诀窍”。

        06

        论文质量决定论文价值

        论文的质量究竟指什么?如何去判定一篇论文的质量?有没有什么标准 ?

        论文的质量就是论文在所研究的问题上做出的实质贡献所达到的水平。论文的质量直接决定了论文的价值 ,所以才会有“以质量求生存”的说法。论文质量的判定是件重要的但很难的事情。鉴于论文评价的复杂性,实际上很难给它制定统一的标准。类型不同 、层次不同的教科研论文 ,衡量其质量的标准也会有所不同。

        但是,在基本问题上还是初步形成了共识的。比如研究的实用性、观点的新颖性 、内容的充实性 、逻辑的严密性、表达的准确性等。

        其中研究的实用性强调了研究取向主要不务虚,而是侧重解决实际问题 ;观点的新颖性强调了研究要勇于创新,致力于突破发展 ;内容的充实性强调了研究要具有扎实的学科基础,把学术的事情做得专业一些 ;逻辑的严密性强调了研究要讲究“学理”,不能主观臆断;表达的准确性强调了为文要踏实 ,杜绝华而不实的文风 。

        对照这个标准去要求论文写作和修改,将会有助于提高作者的写作水平和所写论文的质量 。

        作为作者,如何根据这些基本共识去判定和修改自己的文章?

        常言道“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论文修改时尽可能参照以上原则性的几点 ,可能会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如怎样增强研究的实用性特点呢?可以考虑删去属于“常识”的大道理 ,而突出解决问题的具体策略,特别是可操作的部分,以帮助更多教师解决其“教学乏能现象”。怎样增强 观点的新颖性 呢?可以考虑别人说过的不再说,别人没说过的说充分,用和别人不一样的方式来说等。

        怎样增强 内容的充实性 呢 ?可以在摆事实、讲道理时 ,考虑使用更多贴合学科教学实际的案例分析,多角度将道理讲透彻,力戒空泛和笼统。怎样增强 逻辑的严密性 呢 ?可以考虑用自我诘问的方式发现逻辑漏洞,使用规范的书面表达 ,克服口语化表达的随意性。

        怎样增强 表达的准确性 呢?可以考虑有话好好说不故弄玄虚,老老实实地说不欲盖弥彰 ,多为读者阅读获益考虑 ,就会逐步形成良好的文风 。

        07

        围绕核心领域做系列研究

        做研究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要有比较确定的领域甚至是话题。围绕一个确定的问题,如何进行系列论文的撰写 ?比如,有教师对某些教育教学话题感兴趣 ,那么如何构思出系列论文,一步步研究,一篇篇撰写呢 ?构思的方法是什么?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其中的道理何在?

        这就是在研究中怎样形成自己的优势和特色的问题。所谓“板凳要坐十年冷”“要耐得住寂寞”,说说容易 ,真正做到很难。是因为现实中的利益诱惑太多 、非学术性干扰因素太多、研究者的定力不够等。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毕竟有限,不可能穷尽所有的事情。

        如果教师在进行教科研时能够真正沉下心来,聚焦于某一领域的研究,追踪某一问题的发展 ,“长期耕耘,必有收获”,从而形成个人研究的优势特色 。在我看来,所谓“特色”即特别出色。只要把能做的事情做得足够好,普通人的人生同样能够出彩。

        一旦形成研究的优势与特色,即可开展系列研究 。系列研究有很多类型 ,常见的有以下两种:

        其一是并列关系的系列研究 ,即将所关注的问题分解,横向展开,逐一加以讨论。如课堂教学艺术系列研究,可包括课堂教学设计艺术 、课堂教学表达艺术、课堂教学诠释艺术、课堂教学倾听艺术 、课堂教学时空艺术、课堂教学节奏艺术 、课堂教学评价艺术等。

        其二是递进关系的系列研究,即将对所关注问题因材料 、方法、视角等带来的认识变化反映出来 ,纵向展开,逐步深化,形成系列研究成果。如对教学关系认识的一探、再探、三探、新探等。第一种系列研究需要研究者具备思维的宽度,第二种系列研究考验研究者思维的深度。

        系列研究论文需要整体设计、系统思考、逐篇落实 、先易后难。系列论文的撰写其实要比单篇论文的撰写更复杂一些,或者说更难一些 。

        我个人曾做过的系列研究有:课堂教学艺术系列研究 、教学风格系列研究、读禅悟教系列研究、教学评价教育系列研究、《论语》中的教学艺术系列研究等 。系列研究的优点是,可将研究成果系统呈现出来,连点成线 ,连线成面 ,连面成体,从而产生一个单篇论文所不能达成的整体性影响效果。但是它对研究者的要求无疑也要相对高些,发表起来也有一定困难。

        08

        参考文献对论文撰写意义重大

        论文撰写和阅读参考文献之间是什么关系 ?如果对一个话题感兴趣 ,在广泛阅读相关文献资料之后,如何提出真正有价值的问题,从而进行进一步研究 ?

        阅读参考文献对于论文撰写有着多方面的作用 。对参考文献的尊重,就是对知识产权的尊重。列出参考文献不是为了炫示自己的博学,而是必须遵循的学术规范 。

        有些参考文献是明确作者的思想来源的,即是作者在写作时学习借鉴了哪些参考文献的研究成果、观点、结论、材料 、方法等;有些参考资料是确立超越标杆的 ,即是作者以此为基点进行更深、更广 、更新 、更高的超越;有些参考文献是为作者提供了某些思想启示的,虽未直接引用,但仍有重要作用;有些参考文献是需要表示敬意的,它们已经存在,我们只能尊重 ,我们可以在它们的空隙处寻找创新点和着力处。

        阅读参考文献可以为论文撰写提供一种定位,把问题放到一个参照系中 ,来设计 ,来思考,来评价 。衡量论文的学术贡献,不是自我标榜的结果。而是由其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决定的。

        有的研究者做了很多研究,写了很多论文,其学术贡献未必就大。有的研究者做的研究并不很多,发表的论文屈指可数,但学术贡献不容忽视。认真考究一下就会发现,前者有可能是重复性研究 ,后者可能是原创性研究。人的精力有限,选择做什么非常重要。

        只有认真地研究了别人的研究,才有可能做出别人没有做过的研究,成就独创性的贡献 。

        09

        以读促写,从读中学思想、学方法

        写一般离不开读。文章写作的高手,一般也是会阅读的高手。那么 ,对于中小学教师而言,如何在日常教育生活中处理好读和写的关系?如何通过读去促进和改善写?

        阅读与写作密切相关 。阅读是一种输入,写作是一种输出。没有输入的积累,就难有输出的质量。阅读是一种学习,写作是一种创造 。没有阅读学习,写作创造就是无源之水。

        古人云 :“学会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这就道破了其中的奥秘。阅读的功能是多方面的:阅读丰富了知识,打开了眼界,激活了生活情趣,活跃了写作欲望。有些阅读是改善人的思维方式的 。有些阅读是升华人的思想感情的。有些阅读是教会人写作技巧的。有些阅读是“闲趣” ,让人做个有趣的人 。

        所以,阅读不能急功近利。阅读的类型也是多种多样的:对经典文献,需要精读 ;对时尚信息,需要博览。对重要文献 ,需要反复研读 ;对不同文献 ,需要比较鉴别。要善于读文字,也要善于读文字背后的意义;要善于读有字之书 ,也要善于读无字之书。

        关键是如何以读促写 ?

        一是通过阅读可激发确立写作的目标。读着读着,你就会产生写作的冲动:我也可以写出这样的论文 ,我也可以写出这样的书。著名学者查有梁先生曾说,他读了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便觉得应该写作一本《大教育论》;读了布鲁纳的《教育过程》 ,便觉得应该写作一本《教育模式》 ;读了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便觉得应该写作一本《系统科学与教育》。结果三本著作写作出版后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二是通过阅读可借鉴写作的方法 。优秀的论著不仅给我们有益的观点 ,也给我们树立了写作的榜样。论文怎样写 ,著作怎么写,就有了直观的模仿对象。所以阅读论著时既要学习其思想,更要学习其方法 。读着读着,你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论文原来是这样写的,我也可以这样写论文 ;著作原来是这样写的,我也可以这样写著作 。

        那么多优秀教师都是写作的高手 ,他们的能力并非与生俱来的 ,不过是善于阅读并从中学会了写作而已。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