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鸣娱乐


        浙大一院这两个项目斩获我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其中一个受益人已遍布我国29个省市自治区

        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葛丹娣 通讯员 王蕊 胡枭峰

        上午 ,2017年度浙江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浙江省人民大会堂举行,丁列明、高从堦、姚力军3位科学家荣获省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286项科技项目成果荣获省科学技术奖,其中,一等奖28项、二等奖88项、三等奖170项 。

        会上,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的“最强大脑”们拿下了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位居我省医疗卫生领域前列 ,这些科技成果对医疗技术改进和人类健康都着重大意义。

        (图中从左至右依次为陈江华教授 、王伟林院长 、黄河教授 、裘云庆副院长。会上,院长王伟林教授、黄河教授被授予第五批浙江省特级专家。院方供图)

        其中,一等奖由该院副院长裘云庆领衔的团队与肾脏病中心主任陈江华教授领衔的团队摘得。裘云庆副院长领衔的项目创新了肝癌治疗的新模式,为错失手术的机会的中晚期肝癌患者提供了一个简单、创伤小、痛苦少的治疗方式;陈江华教授领衔的项目 ,改写了慢性肾病患者长期靠激素治疗的历史,全国已有17.3万患者受益。

        我国每十个人中就有一个慢性肾脏病患者

        长期的激素治疗让患者饱受痛苦

        昨天上午 ,陈江华教授再次站在了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的领奖台上 ,捧回了“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证书,这也是他第四次以第一完成人身份获得该奖项。

        陈教授获奖的项目是“肾小球疾病治疗关键技术创新及推广应用”,这个听上去有些晦涩难懂的名称,对我国1.2亿慢性肾脏病患者而言却个颠覆性的改变,或许还将改变全球慢性肾脏病的治疗指南 。

        慢性肾脏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调查发现,1990年-2013年,在全球总体预期寿命增长了约5.8岁的情况下,慢性肾脏病患者的预期寿命却降低了0.1岁,且年死亡率也在逐年增高 ,截至2015年已达到十万分之三十六点二 。”陈教授说 ,在我国,慢性肾脏病也是一种不容忽视的疾病,其发病率高达10.8%,即,每十个人中就有一个 。

        诸多慢性肾脏病中 ,肾小球疾病最为常见,约73.8%尿毒症患者都与肾小球疾病有关 ,因此 ,防治肾小球疾病显得尤为重要 。肾小球疾病怎么治 ?在过去的五六十年,临床首推糖皮质激素 ,全球慢性肾脏病治疗指南也是这样建议的。

        “糖皮质激素确实很好用,见效非常快 ,尤其是那些一来情况就非常严重的患者,基本上一用上去 ,症状就会显著改善。”陈教授说,然而,随之而来的肥胖、骨质疏松 、继发感染、糖尿病、痤疮、股骨头坏死、卵巢早衰、心理疾病等并发症不仅大大影响了慢性肾脏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也让越来越多的人心生恐惧,闻之色变 。

        有个患者陈教授记忆犹新。

        事情发生在十二三年前,那是一个二十出头的小姑娘,宁波人,平时身体都还蛮好的 ,一次感冒后脚慢慢肿起来了 ,结果在当地医院查出微小病变性肾病(肾小球疾病的一种)引发的肾病综合征,建议用激素治疗。一听用激素 ,她吓坏了,就找到了陈教授问有没有其他的方法。

        询问病史后,陈教授了解到小姑娘还没结婚 ,得知使用激素治疗后人会胖 ,皮肤会变差,会长痤疮,还可能会增加患卵巢早衰等风险就心生抗拒。陈教授理解小姑娘的心情,但在十二三年前,他也没有更好的办法,激素是唯一的选择。

        姑娘拒绝了!

        两三个星期后 ,当陈教授再次见到小姑娘时,她肾功能衰竭了,整个人肿得一塌糊涂 ,连眼睛都睁不开,小便也没有了 ,血白蛋白只有10克,正常人在40克以上。“我们只好给她上透析机 ,从她体内抽出了十几公斤的水。”陈教授说,“虽然人是救回来了 ,但代价远比一开始就用激素治疗要大得多。”

        在陈教授的从医记忆中,还有一个因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导致股骨头坏死,拄着拐杖来就诊的14岁患者 ,也深深地触动了他,这也让他意识到一个严峻的问题——难道一定要用糖皮质激素类治疗吗 ?

        为此 ,陈教授开始了长达14年的临床研究。

        14年临床科研攻克肾小球疾病治疗新法

        让肾脏病患者告别激素之“苦”

        如果不用糖皮质激素用什么?陈江华教授在肾移植患者身上找到了灵感,他说,浙大一院肾移植患者的生存质量之所以好 ,很大程度与中心科学使用免疫抑制剂有关。进一步研究后 ,他发现他克莫司除了免疫抑制作用外,还能通过MAPK信号通路保护肾小球足细胞,这为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历经14年的潜心专研,陈教授及其团队收获了累累硕果——

        创建了他克莫司联合小剂量激素技术 ,该技术在治疗激素抵抗性微小病变型肾病 、膜性肾病和重症狼疮性肾炎有效率分别提高了57.8%、116.6%和62.5%,治疗多重药物抵抗的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有效率达到了82.4%;

        开创了无激素免疫抑制技术 ,完成了国际首项无激素治疗微小病变型肾病的多中心RCT(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结果显示,有效率达98.3%,严重副作用减少了57.3% ,彻底消除了激素治疗的副作用,颠覆了肾脏病依赖激素治疗的局面。

        研究不仅让患者受益,也获得了世界权威组织的认可。

        2012年,陈江华教授被NKF(国际肾脏病最权威防治指南制定组织)授予“2012年度国际卓越成就奖章”,该奖项全球仅4人 ;2013年,国际顶级期刊杂志《欧洲肾脏病学会官方杂志》(NDT),刊发了陈教授利用他克莫司治疗“激素依赖”微小病变患者的研究 ;2017年,世界顶级肾脏病学杂志JASN刊发项目组研究成果并作为封面导读进行推荐。

        据了解,目前该研究成果已在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159家医院推广应用 ,已有17.3万例肾小球疾病患者受益。

        创新光热消融-化疗靶向治疗技术

        为肝癌治疗找开创了新思路

        裘云庆副院长获奖项目叫“抗肿瘤分子靶向新药BZG和光热消融-化疗靶向治疗新模式的研究”,这是一项围绕肝癌精准治疗,以靶向治疗为切入点的研究。简单地说,该项目创新了肝癌非手术治疗新技术 ,为肝癌患者的治疗开创了一个新思路 。

        “和其他癌症一样,手术是目前治疗肝癌最有效的手段,但由于我国居民对肝癌的认知度不够,以至于大部分患者一旦确诊往往已是中晚期,错失了手术机会。”裘院长说,在他接诊的患者中,错失手术机会的肝癌患者约占60%-70%。

        虽然 ,针对中晚期肝癌患者临床上还可以通过介入 、射频消融、放疗 、化疗等方式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但无论是哪种治疗方式  ,都还有局限,如,化疗副作用大,大部分患者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胃肠道反应;放疗效果有效 ,且治疗过程很痛苦。

        有没有一种既可以实现精准治疗,又可以减轻患者痛苦方法?一个偶然的机会,裘院长发现了一种叫“中空金纳米”(即 ,金的微小颗粒)的材料,其直径只有1-100nm ,注射到患者体内后,能够聚集于癌细胞,在近红外光照射下 ,光能转化为热能,利用局部高热准确杀死靶区肝癌细胞。

        “肝癌患者在化疗过程中之所以会出现痛苦的胃肠反应,很大一部分原因与化疗药物的剂量有关,但医生不能把将剂量降下来,因为一旦剂量太小,癌细胞就不容易被杀死。”裘副院长说 ,如果我们能将化疗药物精准地投放到癌细胞上,是否就可以将药物的剂量降下来?

        如何将化疗药物精准地投放到癌细胞上?裘副院长联想到了纳米金,为此,他研发了一种“中空金纳米粒” ,成功地将化疗药物装在了里面,该技术治疗方式大致如下——

        浙大一院这两个项目斩获我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其中一个受益人已遍布我国29个省市自治区

        1.将装有化疗药物的中空金纳米粒 ,通过静脉注射打到患者体内 ;

        2.当中空金纳米粒靶向聚集于肿瘤区域后,用近红外线照射患者肝脏部位。

        3.四五十秒钟,患者体内的中空金纳米粒会瞬间升温,可达到六十多摄氏度,这一方面可以起到“烧死”肿瘤的作用 ,另一方面中空金纳米触发式释放化疗药物,导致肿瘤部位化疗药物浓度提高,呈现冲击式化疗效应。

        “整个过程操作简单,患者痛苦也少 ,可能就是一个挂盐水的感觉。”裘院长说,由于中空金纳米粒可以识别癌细胞 ,所以,其他组织药物浓度较低,大大降低了化疗的毒副作用 ,他预计该项目将于今年底明年初进行临床研究。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