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鸣娱乐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李祯煜:齐放科研与音乐之花(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李赜渊)

        伴着悠扬的小提琴声,那个最开始并不热爱音乐的孩子渐渐长大。连续8年担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大学生艺术团交响乐团首席,代表学校参与央视、陕西卫视等节目录制 ,带领乐团斩获多个国家级、省部级交响乐奖项,并赴10余所高校演出。他是人工智能学院博士研究生李祯煜 ,一位人文底蕴与科技素养“两开花”的西电学子。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李祯煜:齐放科研与音乐之花(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李赜渊)

        于乐音殿堂找寻自我

        李祯煜与音乐的结缘 ,是一个误打误撞的过程。

        小学三年级时,家人一起逛街恰巧看到小提琴培训班,便“顺理成章”地为他报了名。他也没曾想到 ,命运的齿轮从这时开始旋转。

        最开始,他十分抗拒练琴的过程,也曾因为拉琴枯燥又累产生过放弃的念头 ,但逐渐涌现出的兴趣和成就感让他选择坚持下来。

        在坚持中,李祯煜的音乐技艺愈发成长,他开始了初高中持续六年的乐团生活 。当年性格内敛的他 ,逐渐发现小提琴其实是一个展示自我的渠道,“原来那些闪耀的舞台,也有一个属于自己” ,站在舞台上为师生表演时 ,台下的掌声令他心潮澎湃 。

        回首艰辛的历程 ,备战特长生考试的那年时光历历在目。李祯煜拿出3个月的全部时间练琴,每天几乎都会练习12个小时 ,手指破皮、脖子化脓,无数次愈合又溃烂的伤口在他的脖子左侧永远留下了一处红色疤痕 ,但他一直坚持,从未有过放弃的念头 。

        然而,初到西电大学生交响乐团,他发现这里和自己中学阶段参加的乐团情况完全不一样。整个排练厅,算上指挥华俊文老师,只有二十多个人,仅仅是正常编制的三分之一。一时间,他不知道该怎么融入这个乐团 ,更不知道这个团体要怎么工作起来 。果然,在排练的时候 ,由于声部严重不足 ,导致乐曲的排练很难进行下去 。但凭借乐团成员对音乐最纯真的热爱,他们静下心来讨论如何发展和经营乐团。

        于是,他们开始在每年大一新生入学前 ,通过新生大数据了解同学们的爱好和特长,找到有相关乐器基础的学生并发出乐团邀请。慢慢的 ,乐团队伍逐渐壮大起来 。大二时,他成为了西电交响的首席,主要负责所有弦乐声部的排练指导 。

        这位普通的学琴少年就这样一步步成长为乐团首席 ,这种追求卓越的信念支撑着李祯煜一步步精进技艺。

        乐团首席,这一当就是8年。8年多的坚持,靠的正是“情怀与喜爱”以及坚定的意志。

        在现任大学生艺术团副团长 、经济与管理学院2022级本科生高晗祺眼中,李祯煜是一位琴艺精湛并非常靠谱的学长 ,“遇到任何事情 ,他好像都能带着我们解决,成熟而又稳重。”

        长征组歌》是李祯煜参加乐团以来排的第一首大曲子,被教育部选为“高雅艺术进校园”曲目 ,在包括校内 、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其他陕西高校演过20余场。

        高雅艺术进校园——西电大学生交响乐团赴西安交通大学演绎《长征组歌》

        今年上半年,乐团受到了央视的邀请,参加《灯火里的中国》节目录制 ,展示西安这座城市风采的同时,也展现着西电学子的昂扬风貌 。在整个过程中 ,大家的状态都十分饱满。节目播出后,乐团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

        此外,2023年 ,西电大学生交响乐团也接受陕西卫视的邀请,参加2023年陕西卫视“丝路春晚”节目录制 。

        十年来,乐团的发展越来越好 ,斩获了全国第五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一等奖、全国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一等奖。而李祯煜也被授予交响乐团“终身荣誉团员”称号。

        李祯煜大三时,乐团赴上海参加第五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参演曲目是《轻骑兵序曲》,这是乐团第一次参加全国级比赛,也是第一次接触难度特别大的古典作品 。整个曲目对弦乐的要求尤为苛刻,每周要组织两到三次的排练来不停地磨合,大家铆足了劲地练习。

        那段时间,大学生活动中心的二楼琴房一直灯火通明。而后,交响乐团参加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这一次的参演曲目是《秦川抒怀》 。虽然有了上次参演的经历,李祯煜却是演员里最慌乱的一个,非常担心在个人独奏时表现不佳。这时,他突发奇想,尝试像科研时一样,将自己独奏的部分编织成一个故事 ,最终顺利地完成了自己的部分,乐团也又一次获得了全国一等奖 。

        一首好歌能激励人的成长,而漫长的与音乐为伴的旅途则能深刻地改变一个人 。

        回首近20年与音乐相伴的时光,是音乐带给李祯煜作为一个独立人格的改变:原本性格内敛的他 ,在音乐的帮助下,找到了展现自我的最佳渠道 ;原本沉默无言的少年 ,如今也能用旋律讲述动人故事。音乐为他搭建了属于自己的灵魂栖息地,使他稳握感性与理性的天平 ,在音符的世界里释放着想象力与创造力 。

        在科研之路上下求索

        作为一名本硕博均在西电就读的学子,李祯煜在科研方面也小有成绩,在校期间发表过两篇一区期刊论文,并参与过课题组多项重要项目。

        李祯煜现在的科研方向 ,是视觉与知识联合驱动的目标感知与解译算法研究。

        刚刚成为硕士的李祯煜,和许多西电学子一样,有着和困难与挑战斗争的经历——课题组内每个人的方向不同 ,自己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去耕耘自己的领域 ;不同于本科的教学方式 ,硕士阶段更加考验学生自身的主动与自觉 。

        当时 ,他最大的问题是低估了科研中能够遇到的困难,以及对自我心态的把控。

        漫长的实验,短则十几到二十几小时,长则一周。为了降低两次实验之间等待的时间成本,李祯煜几乎每天晚上都会爬起来改代码。实验中还要注重细节,他常常因为小细节的纰漏耽误了很多时间 。但他不断调整状态 ,用音乐放松紧绷的神经,凭着自身的努力 、老师的引导和学长学姐的帮助,他顺利地发表了第一篇论文,而他也逐渐摸索出属于自己的应对困难的方法 。和他博士同组的师弟李俊潇最认可他的一点是,他自理能力非常强,所有的事情都能安排地井井有条并且自己踏踏实实地完成。

        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至于为什么继续攻读博士,李祯煜认为硕士的短暂时光未能让他的奇思妙想全部展现出来,还有更大的可能性等待自己开拓。

        读博期间,李祯煜非常感谢张向荣老师和组内同学的肯定与帮助。“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师门的支持与帮助就像严寒冬日的炭火,温暖着他的心房 ,使他梦想的火光燃烧的越来越旺。

        科研与音乐之花齐放

        在繁忙的博士阶段 ,如何真正做到一张一弛 、劳逸结合,这背后的逻辑是“效率”二字。

        通过不断地摸索与试错,李祯煜发现最高效且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是集中4到5小时做实验,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休闲方式,包括练小提琴 ,来消解疲惫、活跃思维。在劳累的时候,他会找一些喜欢的音乐作品,用小提琴演奏并且录制保存 ,剪辑后与朋友们分享。得到充分休息后,他便返回去继续学习 。这样不仅学有成效 ,保证了灵活的思维与充分的精力,还扩充了生活内容,增加了人生的厚度。

        能一直保持这种平衡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因为繁重的学业,曾经他也想过放弃乐器。“人都是有惰性的,平衡学习时间和娱乐活动在一开始也不容易” ,在不断调节自己的情绪后,他慢慢沉下心,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节奏” ,学会劳逸结合,该学的时候认真学,学累了就会拉拉小提琴疏解情绪 。

        李俊潇说 :“他其实挺忙的 ,但是能感觉到他的能量很足 ,这种状态很值得我们学习。”

        音乐给予李祯煜的,远不只是片刻的安宁与休憩。在他们课题组积极准备参评“三好三有”导学团队期间 ,张向荣老师启发他从艺术的角度出发,贴合科学问题来编写舞台剧剧本。人文视角的切入打破了原有的固化思维,他们决定以一次全球性的火山危机为背景,讲述如何利用人工智能解决实际问题 ,引出人工智能与人类关系的严肃讨论,最终以开放性结局引发观众的思考。最终,他们凭借精彩又与众不同的演绎,成功获评“三好三有”导学团队及最佳风采奖 。

        李祯煜也有过一段状态特别低迷的时期,科研方面没有进展,乐团排练也效果不佳 。为使自己尽快摆脱这种状态,他尝试变换自己的思考方式,用自己对音乐的理解来分析科研的问题。在理解音乐的过程中 ,他喜欢回忆生活中的琐碎小事和当时的情绪变化,并创造情境让自己快速进入到情绪中,从而使自己与乐曲的情感共振。于是,他秉着“人工智能一定不能脱离现实生活”的想法 ,开始不局限于现有论文给予的知识,将科研问题细化 ,尝试从生活中找到与之相似的场景,并想办法将其迁移过来。这对他的科研之路是莫大的启发,这种思维方法也在他的学业中沿用至今 。

        天空让人如此着迷,是因为白天和黑夜都有别样的景致;人生之所以美好,是因为每一条路沿途都有鲜花盛开。科研与音乐“两手抓” ,李祯煜不仅延展了创新思维的广度,还增加了感性思维的厚度,真正做到了全方面发展。

        李祯煜有一句座右铭 ,“时间不在于你拥有多少,而是你如何利用”。他将这句话记在心间,勉励自己继续脚踏实地地走向未来。(通讯员:朱鑫琳)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