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鸣娱乐


        为什么大学异地研究院大量失败  ?(大学的异地研究院)

        以下文章来源于技转之路 ,作者魔都周公子

        编者荐语:

        前些年,大学异地的研究院如雨后春笋一样大量冒出。几年下来 ,成功的案例不少 ,但是失败案例更多?是什么原因造成大学异地研究院大量失败 ?有什么具体的举措和建议 ?

        大学异地科研机构(大多命名为研究院) ,聚焦基础研究的较少(今天不讨论) ,定位为研发与转化平台的较多。这些平台有责任通过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为大学学科发展、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而其中,成功案例虽不少 ,但失败案例更多 。

        大学异地研究院在成果转化方面大量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很多 ,笔者简要提几点:

        1、研究院管理者的定位失败

        (1)纯科学研究定位 :有研究院管理者将大学地方研究院定位为搞科研 ,建实验室、组织研究团队、做实验、发论文、写专利。建设期满 ,交付一大堆论文、“专利”。(实际上 ,一般研究院研发条件根本跟大学无法媲美 ,不少实验成果也不过是大学“溢出”的。)

        (2)纯融资创业定位:也有研究院管理者走向另一个极端 ,将建研究院定位为科技招商,到处吸引科技创业团队,报人才创业项目(融公共财政资金)、搞各种对接路演(融风险投资资金)。落地一些项目,数年后,留下一地鸡毛 ,偶尔有几个鸡蛋。(实际上,用其中10%建设经费打造科技招商团队,效果也差不多 ,还省了九成预算)

        2 、属地管理部门的免责路径:重设备与重帽子。

        (1)重设备 。属地管理部门往往重视对于研究院的硬件资金支持,因为这些看得见 、摸得着 。就算研究院一事无成,这些设备也可以从国资管理角度顺利折旧 、报废。(实际上,研究院的设备,只是对大学、科研机构早已普遍存在设备的简单复制 ,低效运转)

        (2)重帽子 。一是看重名牌大学帽子,大大一个牌 ,空空一栋楼,虽然事没成 ,结果好交代。“名校都做不好 ,不能怪我吧? !”二是看重顶级科学家帽子 ,本尊数月出现一次,平时只见徒子徒孙,徒子徒孙也没干劲,往往就是应付参观。“大科学家都做不好,不能怪我吧 ? !”

        3、大学的大课题组思维导致失败

        本应定位协作创新的异地研究院 ,发展为大学的一个大课题组。对外部资源的汇聚能力极差 。原来小课题组在成果转化上怎么失败,在大课题组也怎么失败,没区别 ,就是浪费的钱更多了。

        大学异地研究院如何避免失败,在成果转化方面交出较好的答卷。笔者提几点建议:

        1 、研究院管理者抛弃纯研究思维、抛弃纯融资思维,建立评估验证-内部投资-定向研发-外部融资的思维路径。

        2、属地管理部门应建立勤勉尽责机制 ,从“唯帽子”“唯设备”的困境中走出来。(具体怎么做,因地制宜 ,是难,但发动起来去做的话 ,都是办法;不想做,都是困难)

        3、打破大学的大课题组思维,依托研究院建立跨区域 、跨校际的协作创新体系 。研究院的支持资金更大的意义是,为地方、为学科 、为团队博一个更美好的未来,而不是当前发发劳务费、报报销这些短期利益。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