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鸣娱乐


        一套建筑设备监控(楼宇自控)系统设计方案素材(建筑设备监控系统设计步骤)

        大家好  ,我是薛哥 。最近VIP会员群的读者咨询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的规划设计方案 ,今天分享一个不错的楼宇自控系统设计方案,包含各个系统的监控点位说明,可以作为一个不错的方案素材。

        此套完整的word素材 ,VIP会员下载!

        第1章建筑设备监控系统

        1.1工程概况

        本项目总建筑面积74492㎡,由大剧院、体育馆、射击馆、会展中心等建筑组成。这样规模的建筑中,需要大量的机电设施协同运转才能为在场馆内的人员提供安全、舒适并节能的空间环境 ,这也是楼控节能管理系统的建设目标。另外 ,为实现整个市民活动中心建筑设施管理的现代化 ,和最佳的节能需求,设计方在设计系统集成时,充分考虑了全年不间断地运行需求、电磁环境的影响、宜都地区气候特点,以及与建筑群内其他系统兼容性等问题 。系统工程的设计和实施,以长期的经营需求为主,充分满足未来发展需要,遵循国内国外的相关规范与标准。

        根据楼宇智能化系统集成控制的要求,系统集成控制应具有技术先进、性能稳定、安全可靠等特点 ;并且操作简单 、维护方便 、扩展灵活,以满足使用方运营、管理的需要 。本着确保系统整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并在一定时期内保持技术的先进性 ,计划选用楼宇自控系统。

        1.2需求分析

        本项目是一集楼宇自控 、消防及诸多子系统于一体的综合性智能化楼宇。系统设计以满足用户的要求 ,采用最先进的技术和系统、根设计院有关图纸 ,以技术前瞻性为导向,采用优化的设备配置 、运行方案及管理方式,为大楼提供高效率的系统管理 ,为大楼的机电设备提供良好的运行环境 ,为大楼提供舒适的工作及生活环境 。

        根据标书要求,结合本项目的实际功能和档次,在本工程的楼宇自动化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应用中 ,主要应突出以下重点 :

        l采用先进的技术和产品,为大楼提供一个高效、节能、可靠的智能控制系统,对大楼的楼宇机电设备予以控制 ,实现绿色、智能的建设目标,充分展现现代化大厦在智能化管理上的特点。未来的世界是网络的世界,本项目这样的现代化建筑 ,需要采用符合时代发展的楼宇自控系统 ,西门子公司的全以太网结构楼宇控制系统正是顺应这一要求而推出 ,具有技术的前瞻性,并在同行业中遥遥领先。

        l我们所采用的系统应是一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一流产品,同时也具有良好的性价比。其先进性应体现在硬件产品成熟、优质,在国际上有过较长时间的应用历史背景,另外在通讯协议上应能够具有良好开放性和通用性,并已成为发展主流的先进通讯协议,以确保用户在日后系统的升级和扩容上不受单一产品通讯协议限制,方便的对原有系统进行升级和扩容。在软件上应具有良好的人机界面,便于日后楼宇管理人员的维护和管理。

        l针对本项目机电设备分布特点 ,配置DDC控制器要保证系统配置的余量和系统扩充能力。我们所有的现场DDC控制器物理控制点均预留了符合标书要求的余量 。在通讯协议上我们采用了国际流行的标准开放性通讯协议 ,以保证系统的开放性。

        l合理的配置DDC控制器 ,DDC的分配上要考虑日后施工和管理的便利,便于维护和安装,所有DDC控制器具有现场手动控制和手、自动切换装置。

        1.3设计依据

        本项目楼宇自控系统必须要满足业主的实际要求 ,同时要符合“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0)。楼宇自控系统设计应充分考虑其技术的先进性 、系统的开放性 、可靠性及可扩展性。此外 ,在系统设计中严格遵照如下标准与规范: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T16-2008

        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339—2003

        《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6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2003)

        《数据中心设计规范》GB 50174-2017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14)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

        1.4功能说明

        1.4.1冷热源系统

        1)实施目的

        1)优化冷热源系统,提高系统运行效率(COP),保证冷热源系统服务质量 。

        2)提高冷热源系统运行安全性,减少对电网的冲击 ,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3)采用模糊预测算法,自动调节运行工况,达到节能效果。

        2)节能效果

        对冷热源系统进行全面优化,从而达到冷热源系统年平均节能率20%~40%的节能效果 ,其中冷热源主机节能率约为10%~30%,辅机节能率约为60%~80% 。

        3)监测内容

        1)DI点:冷水机组 、冷热水泵、冷却塔的运行状态 、故障报警、自动/手动状态 ,水流开关状态。

        2)DO点:冷水机组、冷热水泵 、冷却塔的启停控制 ,蝶阀开关控制。

        3)AO点 :供回水总管旁通阀 ,换热器热水调节阀水量控制,水泵频率控制。

        4)AI点 :冷冻水总管供回水温度、水流量和压力 ,冷却水供回水温度;锅炉供回水温度、压力、水流量;水泵进出口压力等。

        5)自动记录及打印空调系统负荷,并可根据管理部门技术要求书以不同时段累计负荷情况并打印。

        4)控制策略要求

        1)程序控制热泵机组启/停,以达到最低能耗,达到最低的主机折旧。

        2)根据预置程序或业主的日程安排(例如 :节假日、上下班等)自动开关冷热机组 。

        3)根据业主的要求自动切换机组,累计每台机组运行时间,自动选择运行时间最短的机组,使每台机组运行时间基本平均 ,以延长机组使用寿命。

        4)自动记录及打印空调系统负荷 ,并可根据管理部门技术要求书以不同时段累计负荷情况并打印。

        5)根据实际负荷,对机组、水泵等进行台数控制,并监测其运行状态。对各台机组水温进行监测。

        6)监测机组压差 ,如低于设定值,立即关闭冷水机及相关设备。

        7)冷冻水系统根据温度、压差、流量等,运用模糊控制程序,对水泵进行变频控制 ,实现符合负荷要求的合理性调节,达到节能的目的。

        8)冷却水系统根据温度 、冷冻主机工况、室外温湿度、冷却塔排热等,运用模糊控制程序,对水泵进行变频控制,实现符合冷冻主机冷却要求的合理性调节 ,达到节能的目的。

        9)实现冷冻水系统-最佳输出能量控制

        10)机组台数与水泵台数按相应的序列程序控制 。

        11)当空调末端侧对冷负荷的需求降低时,提高冷水机组的供水温度可以大大节省冷水机组的运行能耗

        1.4.2空调 、新风系统

        1)实施目的

        l远程监控及管理设备等;

        l按照时间表自动投运设备,合理自动运行设备,达到从管理的角度节能的目的 ;

        l对空调 、新风机进行综合节能控制,达到既满足舒适性的要求又节能的目的;

        2)节能效果

        l风机节能率达到30%~60%的目标 ;

        l精确调节空调使用区域的温度、湿度及空气质量,满足舒适性的要求;

        l对初效/中效过滤器进行检测,并报警提醒清洁;

        l优化设备运行,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

        3)监控内容

        lDI点:风机运行状态 ,手自动状态、故障状态,状态、过滤网压差状态、状态;

        lDO点 :风机启停控制;

        lAI点 :送、回风管温度 、室内温度 、空气质量 、室外温湿度;

        lAO点:水阀控制、新风阀控制、回风阀控制

        4)控制策略要求

        l在预定时间程序和最佳起、停程序下控制空调 、新风机组。具有任意周期的实时时间控制功能。(可根据室外焓值自动调整时间表)

        l根据室内温度,PID调节冷水/热水二通阀 ,使室内温度保持在设定范围内。

        l根据室外温度 、室内空气质量 ,调节新 、回风风门的开度,达到节能效果。

        l风机、盘管水阀连锁程序:

        l启动顺序 :开盘管水阀、启风机 ,调节冷水阀 、新回风阀;

        l停机顺序:停风机 、关水阀 、关新/回风风阀;

        l自动监测过滤网两端压差,堵塞时报警 ,自动提示清洗过滤网,提高过滤效率。

        l空调机与各设备进行连锁控制:空调机停止时,关闭各二通阀 。

        l显示机组的运行状态和每个参数的值 ,通过修改设定值,以求达到最佳工况 。

        l在远程工作站上对机组的运行参数进行列表汇报,趋势分析,超限报警 。

        l通过采用新、回风焓值比较的运行工况判断新风比,最大限度的减少人工冷热源的使用,达到空调节能的目的。

        l按最佳的节能效果和营运环境进行控制。

        l中央站彩色图形显示 ,记录各种参数 ,包括状态、报警 、启停时间 、累计运行时间及其历史数据等。

        1.4.3送排风系统

        1)实施目的

        l远程监控及管理设备等;

        l按照时间表自动投运设备,合理自动运行设备 ,达到从管理的角度节能的目的;

        2)监控内容

        lDI点 :风机运行状态 ,手自动状态 、故障状态

        lDO点 :风机启停控制

        lAI点 :室内空气质量

        3)控制策略要求

        l时间程序自动启/停送排风机,具有任意周期的实时时间控制功能。

        l根据室内空气质量,控制送排风机的开启时间 。

        l监测送排风机的运行状态和故障信号,并累计运行时间。

        l中央站彩色图形显示,记录各种参数 ,包括状态、报警 、启停时间、累计运行时间及其历史数据等。

        1.4.4给排水系统

        1)实施目的

        l远程监控及管理设备等;

        l确保集水井、变频生活给水装置、排污水泵 、屋顶水箱和地下生活水池等设备正常运行。

        2)监控内容

        lDI点:水泵运行状态,手自动状态 、故障状态,集水井高、低液位检测报警 。

        lDO点 :水泵启停控制。

        lAI点:各水箱的实时液位监测 。

        3)控制策略要求

        l时间程序自动启/停送水泵。

        l根据水箱高低液位,控制水泵的启停

        l根据集水坑高低液位 ,控制潜水泵的启停

        l监测水泵的运行状态和故障信号,并累计运行时间。

        l中央站彩色图形显示,记录各种参数 ,包括状态、报警 、启停时间、累计运行时间及其历史数据等。

        1.4.5供配电系统

        1)实施目的

        l实时监测建筑用能,确切掌握用能总量及动态变化 ;

        l通过数据分析和诊断指导合理用能;

        l协调各种节能策略 ,实现运行过程的节能;

        l为绿色建筑星级运行评审提供数据依据 ;

        l与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平台实现无缝连接 ;

        l节能减排实时数据生动形象的宣传展示。

        2)监控内容

        l空调用电计量,包括冷热站用电、空调末端用电2个子项。子项分别分项计量。

        l照明用电计量,以建筑 、楼层和用途进行分项计量,包括室内照明、公共区域照明和景观照明 ,统一进行分项计量。

        l插座用电计量,以建筑 、楼层为基准进行分项。

        l动力用电计量 ,是集中提供各种动力服务的设备用电的计量 。包括电梯用电、水泵用电 、通风机用电 ,共3个子项。各子项分别分项计量 。

        3)控制策略要求

        能耗统计:

        一套建筑设备监控(楼宇自控)系统设计方案素材(建筑设备监控系统设计步骤)

        能效分析 :

        一套建筑设备监控(楼宇自控)系统设计方案素材(建筑设备监控系统设计步骤)

        报表管理 :

        报表管理包括:按照不同时间尺度展示和输出建筑总用能账单、建筑总用能报表、建筑总用电 、建筑用电分项 、空调系统用电分项等数据的报表 。报表可以根据日、月等灵活的查询 、显示和输出。报表管理还支持由用户自定义报表的输出样式。

        1.4.6电梯系统

        采用网关通讯方式采集电梯系统数据,主要采集电梯运行状态 ,故障状态 ,上下行状态  ,楼层显示等信息。方便物业人员进行集中管理。

        一套建筑设备监控(楼宇自控)系统设计方案素材(建筑设备监控系统设计步骤)

        1.4.7风机盘管系统

        本项目办公室等室内区域空调采用风机盘管方式 ,要求风机盘管温控器采用联网型风机盘管温控器 ,风机盘管联网后进入楼控系统进行集中监控,以达到更优化监控 。

        一套建筑设备监控(楼宇自控)系统设计方案素材(建筑设备监控系统设计步骤)

        最新精品资料介绍

        这套弱电资料,汇总了大量的技术文档 ,313个PPT方案,279个标准规范 ,60个设计方案,119份图纸素材,8套施工图纸 ,20套工程量清单 ,20个施工组织设计,69份visio拓扑图及图块 ,54个excel表格,完整的施工过程文档及验收文档等等,非常的全面 。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