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鸣娱乐


        科研经费博士好不好(科研经费博士是学术博士吗)

        这些博导怒了 :招博士要哄 ,竟然还要养 ?

        来源:教师打怪指南

        微信平台编辑:周悦

        科研经费博士好不好(科研经费博士是学术博士吗)

        这是教师打怪指南的第102篇原创

        北京协和医学院硕士面试逆袭60分的新闻还有余温 ,再过几天就到了博士招生面试的季节 。

        对于博士招生面试,我们可以先听听下面一段对话 :

        考生:“老师,我申请考您的博士,希望能收下我,我会努力科研的。”

        博导:“不好意思,我今年没有科研项目 ,出不起培养经费,没办法招生。”

        考生 :“老师 ,您说的我懂,我自己给自己出培养经费,之后会把4万块打到研究生院的账上。”

        博导:“那也可以,你就好好准备面试,预祝顺利 !”

        听了这段对话,你明白是为什么吗?

        这就是许多高校强行推行的政策:“出培养经费才能招博士” ,而“无经费不招生”。对于理工科来说 ,这或许还勉强说得通,但对于文科来说,这绝对是伤天害理的大杀器 。

        文科导师很受伤,也很愤怒:我招博士都已经在为国育无私奉献了,竟然还要我自己掏经费给博士当生活津贴 ,我难道倒贴了时间精力 ,最后还要倒贴钱 ?

        在本期文章中,我们就来谈谈,这个让文科博导恶心至极的政策是为何会出台的 ,其中暗藏着教育和高校管理层怎样的小心思,又最终会给文科学术带来怎样的伤害。

        科研经费博士好不好(科研经费博士是学术博士吗)

        01 文科博导 :“缴费才能招博士”?

        大部分好一点的高校都采用申请-审核制,强化了考生与导师之间的互选 ,“你可以不要我,我也可以放你鸽子”,对赌似乎很公平,但博导还是占据一点优势。

        不过 ,这一优势并不牢固 ,甚至已经变成一个牢笼 ,那就是 ,包括文科在内,博导必须“缴费才能招博士”。

        这个规定的内容是  ,博导想招博士 ,就必须拨出自己的部分科研经费,上交给学校作为博士生的培养经费,再由学校以生活津贴的形式按月发给博士生;而不上交经费,则会取消年度招生资格。

        在3月份的全国政协会议上 ,全国政协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周汉民就提案,要求尽快取消部分高校的文科博导缴费招生制度。

        科研经费博士好不好(科研经费博士是学术博士吗)

        他道出其中的原因是,

        “厦门大学教授 、著名国际经济法学家陈安先生90多岁高龄了 ,仍坚持要向我反映此事 ,并呼吁对此进行改革。他指出,这种做法将对师生关系 、教师与研究生院的关系造成严重损害,只要有钱,哪怕学术水平一般 ,就能获得招生资格 ,会导致博导花更多精力在争项目 、跑关系上,而非静下心来做学问 ,这一制度在人文和基础学科是典型的逆向淘汰制,长此以往 ,劣币驱逐良币,文科的学术水平只能越来越低。”

        而高校的具体政策是 ,

        “以‘改革科研项目经费资助博士研究生培养’的名义,要求博导必须提交一笔研究经费供博士生使用,若不交钱则不允许其招生,有的甚至提出若连续三年无法在规定限期内缴纳相关费用,则由校方取消其博导资格。”

        上面的反对理由还没有说到文科的根子上去 ,也没有说明,高校为何会出台这种荒诞规定 ,又会怎样扭曲师生关系和阻碍文科的正常发展 。

        科研经费博士好不好(科研经费博士是学术博士吗)

        02 博导 :文科与理工科有何不同?

        如果“缴费才能招博士”的政策仅限于理工科,虽然同样恶劣,但倒还可以理解。

        这是因为,上从国家,下到高校,普遍地重理工轻人文社科 ,在纵向经费上 ,文科经费妥妥地连理工科经费的零头都不到 。

        对于文科项目,从教育部的青年项目8万和一般项目10万,到国家社科的青年/一般项目20万和重点项目35万(数量极少) ,无不是寒酸至极,甚至代表着人文社科最高级别的国家社科重大项目,经费总额也不过80万 。

        科研经费博士好不好(科研经费博士是学术博士吗)

        而与之相比,理工科的面上项目平均60万 ,省级、部级和国家级的各种委托项目则动辄几百万、几千万和上亿,虽然说搭建实验室贵、仪器贵和材料贵等,但在给博士生发科研津贴上并不比文科更贵 。

        有的人说,文科研究不花钱,或者花不了几个钱 。这些纯粹是不学无术人的说法,或某些野生国师标榜自身道德高洁的说法 。

        除了经费数额上的绝对差异,另一个绝对差异是 ,在人文社科 ,能拿到一个国家社科就已经弹冠相庆了,而如果做完一个,还能拿到第二个,那绝对是祖坟冒烟,可以鸡犬升天了。

        要想一想,多少文科学者终其一生都没拿到过一个国家社科 ,不是不努力,而是每年14%的中标率会刷掉绝绝绝绝大部分人。

        与理工科的出了成果就可以结项不同,文科的研究周期更长,出成果更慢,且有了国家社科项目,在结项前就不能申请任何新的项目。

        科研经费博士好不好(科研经费博士是学术博士吗)

        一个国家社科的普遍结项年限是4年,你想一想,一共20万的项目经费,要维持4年的研究 ,除了能当作间接经费发的6万主持人津贴,每年的直接经费不过3万多一点 。

        再想一想,这3万经费要覆盖购买图书资料 、电脑设备 、打印复印、国内国际出差等等 ,肯定已经捉襟见肘了 。

        文科博导自己都没有充足的经费用于科研,怎么还可能每年再给博士生分一杯羹 ?如果每年招1个博士 ,平均在学4个博士,每人每月发1千培养经费 ,那么每年就要花掉导师4.8万的经费。

        计算一下,文科博导必须每三年就拿1个国家社科项目才能够保证自己每年招1个博士。那么你以为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是你自己家开的 ?

        科研经费博士好不好(科研经费博士是学术博士吗)科研经费博士好不好(科研经费博士是学术博士吗)

        03 教育和高校管理层的小心思

        在重理轻文和评估考核的总体氛围下,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都打着自己的小算盘 ,即如何花更少的钱,出更多的成果 ,而这里的成果也主要指科技成果 。

        有的高校主体是理工科 ,之后设几个文科学院妆点门面 ,校领导都明确说,我们是工科大学,是我们工科养着你们文科,你们文科又不挣钱(获得纵向经费),能去上上通识课就不错了,还要啥自行车?!

        在这样的思维定式和路径依赖下 ,在文理科政策公平的旗号下 ,出台“缴费才能招博士”就是自然而然的。

        理工科项目多,经费多,结项快,导师出点子出思路,博士生出方案出力气,作为苦力直接为导师和项目组打工,那么导师从经费中拿出一部分来作为生活津贴发给他们,这不仅无可厚非,甚至是理所应当的。

        在平均20%的中标率下 ,如果理工科拿不到项目,那只能说明国家不需要你的研究方向 ,你自然也就不用培养国家不需要的博士生 。

        其次 ,“缴费才能招博士”的政策可以逼迫博导们不断去申请项目 ,之后快结项,再去申请新项目 ,形成快马加一鞭,滚雪球式发展 ,不断为学校科研经费总量的增长贡献力量。

        科研经费博士好不好(科研经费博士是学术博士吗)

        而如果你没有项目没经费了,或者青黄不接了,那对不起 ,你就不能招博士。而理工科不能招博士 ,肯定就很快死掉了 。当然  ,国家不需要或暂时不需要,你死掉就死掉好了。

        再次,基于文科中标率低、经费数额少 、结项速度慢的现状,“缴费才能招博士”的政策可以自然削减文科博导的资格名额,也就可以自然削减文科博士的招生名额 ,达到了学校想看到的扩充理工科和压缩文科的欢喜结果。

        2021年9月17日,清华大学召开年度文科工作会议,该校校长提出了十点要求,其中第三点就是,“做好全校人才培养工作,积极发挥文科在通识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服务好全校教学工作与人才培养;要压缩博士生规模,提高培养质量 。”

        科研经费博士好不好(科研经费博士是学术博士吗)

        这个画面要多诡异有多诡异!

        一个文科工作会议想的不是如何加强文科发展 ,而是“压缩博士生规模”,让文科再去搞搞通识教育,服务好理工科学生的人才培养。该校显然是要回到1953年院系调整后和2000年重建文科前的办学思路上去。

        这一思路要多奇葩有多奇葩,显然也是大部分高校的指向标,人家清华都这么干 ,我有什么理由不这么干?

        思路决定政策,不能直接把你们的博导头衔撸下来,那么就要求你们交钱才能招生,自然就淘汰了暂时没有项目和项目无以为继的文科博导们,而三年不招生就取消你的博导资格,之后再提高文科博导的准入标准 ,最后就让你永远不会再成为博导了!

        通过消灭文科博导的方式来消灭文科博士招生的问题,不用再浪费学校的宿舍、食堂、图书馆、生均经费和行政经费 ,将之转用来培养理工科博士,最终获得更多经费,产出更多成果,提高学校排名,完成教育评估,实现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管理层所愿意看到的“良性循环” !

        科研经费博士好不好(科研经费博士是学术博士吗)

        04 文科博导 :我稀罕招博士喽 ?

        对于以上 ,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管理层并非不知道,但为了更现实的 、更短期的利益,他们总是会作出更短视 、更无脑的决策。

        同样是招博士 ,理工科和文科还真的不一样。

        理工科招博士,可以直接进实验室跟着导师做他/她的科研项目,一上手就是熟练的实验狗,在整个读博期间需要持续为导师产出,包括测数据 ,发论文,申项目 ,申专利,最后完成项目结项 ,甚至论文发得多、影响因子高 ,最后还可以把导师培养成杰青 、院士。

        可以说,理工科博士与导师的关系恰恰是打工仔和老板的关系 。我出津贴,你出成果,一年不出成果,先养着,两年还不出成果,赶紧转硕士滚蛋;但如果能够超额出成果 ,那你最好延期毕业 ,多给我打几年工 ,至少等我的大项目结项了再毕业。

        科研经费博士好不好(科研经费博士是学术博士吗)

        与此相比 ,文科招博士,除非一些低层级的帮忙 ,文科博士都很难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

        这是因为,文科的本科和硕士训练还远远不足以从事文科学术研究 ,甚至博士毕业才不过刚刚入门;即使勉强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也仅仅是做一些查资料等边边角角的工作。

        这是否说,文科博士生比理工科博士生素质差。显然不是,学科差异使然而已 。文科学者的成长速度慢,需要漫长的学术积累才能有所创发 ,甚至50岁才是成熟的年纪 。

        而理工科需要思维活跃,不断有新点子 ,想到就干,过了40岁就开始走下坡路,被下一代拍死在了沙滩上。

        这种差异也使得,理工科特别需要大量年轻博士生来从事科研,身体好能熬夜 ,点子多能试验,学习新软件也速度快,加上集体攻关,不行还可以推倒重来,不过一昼夜的事。

        而文科呢,在自己的教学科研之外 ,导师需要花费大量额外的时间和精力,来手把手地教博士生怎么读书、写心得 、查资料 、写综述、构思文章 、修改行文、最后投稿,甚至还要搞个每周读书会,手拉手领着博士生摸到学术的门径。

        甚至毫不夸张地说 ,在大部分情况下,文科是导师一个人产奶来养育多个学生,而理工科是学生集体产奶来养育一个导师 。

        科研经费博士好不好(科研经费博士是学术博士吗)

        也就是,对于文科博导来说,培养博士基本上只有付出,没有收益,更多是出于学术初心来为国选才育才。

        那么,既然招博士不仅要付出时间和精力,还要自己掏经费出钱,难道作为文科博导,我真的稀罕招博士喽?!

        现在,文科“缴费才能招博士”的政策到了要废除的时候!

        对作者其他文章感兴趣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教师打怪指南”。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

        科研经费博士好不好(科研经费博士是学术博士吗)

        数字经济智库

        科研经费博士好不好(科研经费博士是学术博士吗)科研经费博士好不好(科研经费博士是学术博士吗)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为了更好的服务数字中国建设,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加强数字经济建设过程中的理论交流、实践交流。来自中国数字经济以及“一带一路”建设领域的专家学者们成立了数字经济智库,为数字中国的建设添砖加瓦 。商务部原副部长魏建国担任名誉院长 ,知名青年学者黄日涵 、储殷等领衔。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是数字经济智库旗下的专门平台。

        科研经费博士好不好(科研经费博士是学术博士吗)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