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鸣娱乐


        21岁的青春 定格在支教路上(支教点亮青春)

        21岁的青春 定格在支教路上(支教点亮青春)

        李莎与孩子们在一起,笑容灿烂。

        21岁的青春 定格在支教路上(支教点亮青春)

        李莎的青春,定格在了苍翠的大山里 。

         

        背影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林霞虹 通讯员张丽、赵春旭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高鹤涛(翻拍) 通讯员卢庆雷、张丽

         

        人物简介 :李莎(1999-2020),四川巴中人,共青团员,系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9届本科毕业生 、第21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生前在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胜小学支教。

         

        如果没有这场意外 ,再过一段时间,21岁的李莎就能回到华南理工大学,开启她的研究生学习生涯。

         

        5月9日 ,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李莎在赴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胜小学开会途中遭遇车祸,经全力抢救无效 ,不幸去世。年轻的生命、最美的青春,永远定格在了支教路上 。

         

        近日,共青团广东省委 、共青团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分别追授李莎“广东省优秀共青团员”“广西优秀共青团员”荣誉称号。

         

        支教西部 点燃孩子内心“火种”

         

        李莎出生于四川省平昌县的一个小镇 ,家里经济比较困难。她自小就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父亲的谆谆教导深深地影响了她:“孩子,在学校一定要狠狠念书,牢记知识改变命运。”

         

        “她从小就立志要好好上学,要走出山区,也一直在朝这个方向努力 。”李莎的母亲胡大容说。

         

        李莎在笔记中写道:“困难的经济条件有时会局限我们的学习资源 ,但永远无法阻止我们对知识的渴望。”

         

        2015年,16岁的李莎以四川达州市通川区文科状元的优异成绩考入了华南理工大学。虽然家庭经济困难,但她自立自强,积极参与勤工助学,用坚韧的毅力克服生活困境。她不骄不躁,严以律己,曾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 、学校三好学生 、优秀共青团员等诸多荣誉 。她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曾获评广交会优秀志愿者、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优秀志愿者、华南理工大学社会实践优秀个人等称号。

         

        大三那一年 ,李莎作出一个决定:毕业后要报名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 。在研究生复试中李莎表现优异,以总分排名第一的成绩进入了保研名单,但她还是选择去支教一年后再攻读研究生。

         

        “有人说现在的大学生是迷茫的一代 ,我觉得我们的内心需要一个方向,要找到自己心之所属,才能更坚定地向前走。”在去年的毕业典礼上 ,李莎接受采访时讲述了自己报名参加西部计划的原因。

         

        室友冯越说,在决定要去支教后,李莎一直很高兴地做着相关准备。“她每天很早就起床 ,出门参加与支教相关的培训。晚上回来之后 ,她也不休息,而是在网上寻找有趣的英语短篇、动画,冥思苦想在课堂上可以和孩子们互动的游戏 ,想让孩子们燃起学习英语的热情。”

         

        温和有爱 拉着孩子手一遍遍教

         

        2019年8月 ,支教团来到龙胜县 。在这支队伍中 ,李莎年龄最小,却被大家亲切地称为“莎姐”。在支教团夏令营期间,她每天主动劈柴烧火 、买菜做饭 ,为队友们奉上丰盛的晚餐。在“龙胜一对一”爱心助学项目中 ,她主动请缨 ,前往最偏远的三门镇。那里路途遥远,从县城到家访学生家中,车程要一个半小时,还要徒步翻山越岭,走上两个小时。

         

        支教期间 ,李莎除承担跨年级、跨学科的教学工作外,还担任了班主任助理 ,并协助开展学校行政办公室工作。

         

        在教学工作中,班上有个小彭同学对英语学习有畏难情绪,一个单词、一句英文学了很久 ,仍支支吾吾。李莎在课后把他叫到办公室 ,拉着他的手或摸着他的头,一遍遍给他讲解 。她与孩子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有个小女孩成长在单亲重组家庭,因缺少关怀 ,性格内向,不愿与人交流 。李莎经常陪伴她,和她聊天,帮她扎头发 ,慢慢打开她的心扉,渐渐地,小女孩变得开朗起来,逐渐融入集体 ,学习成绩也有了起色。

         

        李莎还经常趁送学生回家的时候进行家访 。支教团团长王弘说,李莎是真的在关心留守孩子的成长。

         

        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家人怕她有危险 ,劝她不要提前去支教点。她对家人说了些宽心的话 ,就回到了支教地 。她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通过网络平台,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知识及相关通知精神告诉家长和学生。她还每天在网上进行两个班级100多名孩子的健康监测 ,监督学生英语科目的网上学习,做好教室的清洁卫生及消毒通风工作、补订学生的夏装校服 ,协助班主任做了大量的复学准备工作 。

         

        热情阳光 爱读书爱美食爱摄影

         

        “红色碎花裙 ,举着小伞遮阳,拉着一个孩子,一个又拉着另一个 ,阳光 、陋房、嬉闹与欢笑……”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老师张庆园对在广西龙胜见到李莎时的情景仍历历在目。

         

        李莎的身上总是散发着一种热情阳光的感染力,她爱美食,珍惜与三两好友分享美食时的快乐;她爱看书,她相信“读书多了,看过的书籍都潜藏在气质里”;她爱摄影,用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捕捉一个个精彩瞬间……

         

        李莎的研究生导师罗韵娟说,李莎早在大二时,就参与了她本人指导的有关抑郁症健康传播研究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SRP)项目 。

         

        罗韵娟老师说:“她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一个活泼开朗、积极向上、有爱心、有想法、有责任感、有使命感的年轻人,她加入这个项目  ,也是希望能呼吁更多的人来关注大学生抑郁症的问题,提高大学生对抑郁症的认知,减少大家对抑郁症患者的误解和歧视 。她专业基础扎实,组织协调能力强 ,极具亲和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再加上她在华南理工大学心理学社工作所积累的知识和经验,成了项目的核心成员和负责人之一。”

         

        李莎在散文诗《回归》中呼吁对抑郁症患者的理解和关爱:“亲爱的人,如果你相信她是溪流,那么也请相信她始终和汛期时一样湍急,似秋千荡出美丽的弧度 ,最后冲出河道的桎梏。”

         

        师友悼念——

         

        她的光芒留在我们心里

         

        回忆起李莎,罗韵娟老师忍不住数度哽咽落泪 。“距离李莎意外身故已经近两个月了,但只要一回想起她的音容笑貌 ,心情就难以平静,仍不愿意接受她已经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这个残酷而令人悲痛的事实。 ”

         

        罗韵娟说,李莎尊师爱友,总是像个小姐姐一样细心体贴地照顾和关怀身边的每一个人 。“跟我语音沟通的时候听我声音有点嘶哑,她就会暖心地询问我是不是感冒了 ,提醒我要注意身体,在我生日的时候也不忘送上短信祝福 。”

         

        罗韵娟说,以前有人批评有些大学生是精致利己主义者 ,但她在李莎身上完全看不到这一点,“她的选择总是利他的。”

         

        “我和她的关系亦师亦友 ,在她身上我也学到了很多东西。”罗韵娟相信 ,李莎的精神永远不会离开 。

         

        “第一次见到她的时候我就知道,她是一个非常有亲和力的女孩子。”李莎的室友冯越说 ,回忆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最快乐的回忆里都会有李莎的身影。

         

        “是她拉着我去参加广州大学生配音比赛 ,我们在赛前一起坐在电脑前练习口语 ,录制视频,然后一起站在舞台上比赛,舞台上的灯光十分炫目,但是对我来说最夺目的一直都是在我身边不停努力着的她 。如果没有她,我可能会是一个阴沉无趣的人 ,是她拉着我走到了阳光下,让我看到了不同的风景,让我去想从前不敢想的事情  。”

         

        “被她温暖过的人太多了,我只是其中一个,即使她已经离开,但是她留下的光芒依然在我的心里,永远也不会消失,我相信每个认识她的人都会这样想。”冯越说。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