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鸣娱乐


        “三新”领域党建的三重困境(党建工作三新)

        “三新”是由“非公”“两新”发展而来,指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和新就业群体。十八大以后,本着“占领阵地”的目的开始在这些领域布局党建工作,其中有一个具体要求是“两个覆盖” ,即有形覆盖和有效覆盖。有形覆盖是指组织的全覆盖,有效覆盖是指工作的全覆盖,使这些领域的党员都能纳入党组织的教育管理监督之中。从数据来看 ,有形覆盖的目标已经基本实现,但有效覆盖的目标基本没有实现 。也就是说 ,在这些领域存在“建党容易党建难”的突出问题 。个人以为 ,在这些领域存在着制约党建开展的三重困境 。

        一是主体地位的困境。一个单位(或组织)的党组织是依附这个单位而建立的,在体制内虽然也有主从关系之分,但两者实质是高度统一的,可以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事实上,党建是体制内的产物,很长时间里它只存在于体制内 。随着新情况的出现,党建逐渐从体制内走向体制外,这里存在着一个重大逻辑问题 ,就是在体制之外,两者并不是天然的统一关系 ,甚至是原本具有不同属性的事物,两者的结合的后果,就如同器官移植一样,会不可避免地出现“排异”现象,从而挤压党组织的生存空间和作用发挥。这是“三新”党组织与体制内党组织相比所面临的最大困境 。

        二是生态构建的困境。特殊的地位使体制外的党组织的存在感普遍不强 ,组织权威较弱,掌握的党建资源薄弱 ,凝聚力、号召力不够 ,因此党组织构建必要的党建生态的能力较差,难以形成积极的党建工作氛围 。另外,体制外的党员受环境因素、工作条件、组织形态等影响,在参加党建活动的意愿上也会有所减弱 ,从而进一步削弱党建质效 。

        三是作用发挥的困境。受主体地位 、工作力量 、资源条件等限制 ,体制外的党组织的主体意识一般较弱 ,在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的发挥上大多处于“挂空档”状态。有些宣传较多的“三新”党建典型实质也是精心包装打造的形象工程,有场所无活动,有外表而无内涵,有形式而无成效,这种党组织往往就是一种摆设。

        抓好“三新”领域党建绝非易事,必须认真反思各种问题困难,特别是有些无解的问题,或许调整一下思路就迎刃而解了。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