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鸣娱乐


        教育部要求推进“新工科”建设 包含哪些热门专业?(新工科建设对学生有什么要求)

        日前,教育部要求推进“新工科”建设,认定612个项目为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新工科”这一概念迅速在高校里热了起来。什么是“新工科” ?包含哪些热门专业 ?

        教育部推进“新工科”建设

        日前,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 ,要求推进“新工科”建设 。重视人工智能与计算机、控制 、数学 、统计学 、物理学 、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 、法学等学科专业教育的交叉融合 ,形成“人工智能 X”复合专业培养新模式。到2020年建设100个“人工智能 X”复合特色专业 、建立50家人工智能学院、研究院或交叉研究中心。

        “新工科”是什么?

        教育部办公厅近日也印发《关于公布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认定612个项目为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通知》称,“新工科”建设是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战略行动,以新技术、新产业 、新业态和新模式为特征的新经济呼唤“新工科”,国家一系列重大战略深入实施呼唤“新工科”,产业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呼唤“新工科” ,提升国家硬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呼唤“新工科”。

        教育部要求推进“新工科”建设 包含哪些热门专业?(新工科建设对学生有什么要求)

        《通知》指出,要把握好“新工科”建设的内涵,统筹考虑“新的工科专业 、工科的新要求”,加快培养新兴领域工程科技人才,改造升级传统工科专业 ,主动布局未来战略必争领域人才培养。创新大学组织形式,促进“理工”“工工”结合、“工医”“工农”“工文”交叉。

        • 工科优势高校要对工程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发挥主体作用;

        • 综合性高校要对催生新技术和孕育新产业发挥引领作用 ;

        • 地方高校要对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发挥支撑作用。

        教育部要求推进“新工科”建设 包含哪些热门专业?(新工科建设对学生有什么要求)

        鼓励部属高校统筹使用中央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专项经费 ;鼓励“双一流”建设高校将“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纳入“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

        “新工科”包含哪些专业?

        近日公布的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名单,包括了202个“新工科”综合改革类项目和410个“新工科”专业改革类项目。其中 ,“新工科”专业改革类涵盖了19个项目群。

        教育部要求推进“新工科”建设 包含哪些热门专业?(新工科建设对学生有什么要求)

        来看部分“新工科”专业速览: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本科专业中和大数据相对应的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它是2015年教育部公布的新增专业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新兴交叉复合型学科,数学、统计学 、计算机三大块课程必须有。各高校在这几门背景学科的基础上,交叉融合其他的专业知识技能 。

        目前 ,大数据主要有三大就业方向 :大数据系统研发类、大数据应用开发类和大数据分析类。具体岗位如 :大数据分析师 、大数据工程师等 。

        机器人工程

        智能机器人是集新材料、新工艺、新能源 、全球定位导航 、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自动化等多种学科和技术的产物。

        按照工信部的发展规划,到2020年,工业机器人装机量将达到100万台 ,大概需要20万工业机器人应用相关从业人员。这就意味着,未来平均每年需要培养3万名以上的工业机器人应用人才 。

        物联网工程

        物联网工程专业开设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两大类  。因为物联网是个交叉学科,涉及通信技术、传感技术 、网络技术以及RFID技术 、嵌入式系统技术等多项知识,但想在本科阶段深入学习这些知识的难度很大 ,而且部分物联网研究院从事核心技术工作的职位都要求硕士学历,因此本科毕业生可从与物联网有关的知识着手,找准专业方向、夯实基础,同时增强实践与应用能力 。

        另外,优秀的外语能力也是必备条件,因为目前物联网的研发、应用主要集中在欧美等国家,学生需要阅读外文资料和应对国际交流。

        智能科学与技术

        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是一门融合了电气、计算机 、传感、通讯、控制等众多学科领域,多学科相互合作、相互研究的跨学科专业。它涉及机器人技术、微电子机械系统 、以新一代网络计算为基础的智能系统,及与国民经济、工业生产及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智能技术与系统等。

        本文来源 :中国青年报 、微信教育公众号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

          XML地图